组题:李淑贞 审题:杨友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Ⅱ阶段后有所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工业发展速度增快 ④产业结构调整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是( )
A.Ⅰ阶段以前 B.Ⅰ→Ⅱ阶段
C.Ⅱ→Ⅲ阶段 D.进入Ⅲ阶段后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两大自然林区,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目前木材储存量大量减少,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回答5~6题。
5.两大林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物种减少 ③水体富营养化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6.为促进两大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大保护力度,严禁砍伐 B.扩大造林面积,只种不采
C.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D.在林木砍伐后的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7~8题。
7.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读可持续发展图,完成9~10题。
9.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10.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11.努力保护生物群落,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是( )
①持续性原则 ②共同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 ④以上都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13.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2009年11月22日,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演讲。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据此回答14~15题。
14.在现有条件下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体系的关键是( )
A.关停一些耗能大的企业 B.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合理分配生产时间
15.下列日常生活方式中,属于绿色生活方式的是( )
①选购环保产品 ②选购豪华包装的产品 ③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 ④垃圾混装 ⑤家庭用水,循环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回答16~17题。
16.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8~20题。
18.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19.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20.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0年2月4日大洋网 为期两天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2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国和印度代表指出,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应尽早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确定适合的转让机制,并反映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成果中。
材料二 下图为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
(1)危及材料二中群岛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2分)
(2)近年来,我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启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好处有哪些?(4分)
22.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3分)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________。(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________和________。(2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4分)
23.读我国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判断,回答问题。(9分)
(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所在的地形区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
(3)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 等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环境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图中A~F各城市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冬季采暖季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___________污染最为突出。
24.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填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内容:(8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高一年级下学期地理周练(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解析: 第1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3.B 4.D 解析: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治理措施包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只有到了Ⅲ阶段后,才表现为环境污染低于自然环境容量,并且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
5.C 6.C 解析: 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植树造林与砍伐利用相结合,即采育结合,不能只种不采,也不能严禁砍伐,更不能在林区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7.D 8.A 解析: 第7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破坏森林,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发,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8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9.D 10.B 11、B 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由上题的分析可知,E、F、G对应的内容分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它们对应相关的应是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12.D 13.C 解析: 第12题,从材料中可知a应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为人类获取的物质、能量,且能被人类利用。第13题,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合理的人类活动下,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从材料可知b应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如果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或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过多,则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14.B 15.C 解析: 第14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可以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第15题,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属于绿色生活方式。
16.C 17.C 解析: 抓住题目中“最后一次寒冷事件之后。‘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可确定应是③。依据题图中信息,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应是呈波状上升。
18、B 19、C 20、D 解析: 从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中的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以及该地有野猪、狍子和山鸡等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该农业生产模式属于循环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农业循环产业链活动能使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二、综合题
21、 (1)全球变暖 (2)核电具有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该地区缺少常规能源。(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2、 (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23、(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草原退化
(2 酸雨危害 湿润多雨 (3)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4)淡水资源短缺 大气
24、 (1)①人类活动 ②二氧化碳 ③氟氯烃化合物 ④氟氯烃 ⑤臭氧
⑥二氧化硫 ⑦大气 ⑧资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力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韩国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片成人影片网站2015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地理周练(三)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座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 | | | | | | | |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1) (2分)
(2)
(4分)
(3)
(4分)
22、(11分)(1)A B C (3分)
(2) (2分) (3) (2分)
(4)
(4分)
23、(9分)(1) 、 (2) 、
(3) 、
(4) 、
24、(10分)(1)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 ,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
(2)
(2分)